欢迎访问365365体育在线投注! 济源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规划文本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
字体[ ] 【日 期:2015-09-09 】  来源:【视力保护色:          】
  
 
 

第一部分  总 则

第1条               规划目的
根据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三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部署,济源市确定了争当“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目标,为促进济源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批准,济源市人民政府对《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进行修编,编制《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称本规划)。
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建立济源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济源从地区中心向区域中心转变;加强济源城乡总体规划的综合调控能力,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1、重新评估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分析济源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判断济源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
2、科学确定济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加强对全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布局的统筹安排。
3、合理规划济源市域村镇体系,整合村庄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4、统筹布局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5、合理确定中心城区城市性质和规模。
6、按照产城互动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城市建设标准,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
7、突出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塑造出独特、优美的城市景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安全规划,构筑城乡生态框架,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研究城市发展序,安排近、中、远期市政交通和公共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引导城市有序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 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 年)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5)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7)《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 号)
(8)《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 号)
(9)《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 号)
(10)《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 号)
(1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12)《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
(13)《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4)《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5)国家、省、市相关的其它政策性和法律性文件。
第5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
近期:2012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1)规划区范围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即济源市所辖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
(2)规划空间层次
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在空间层次上划分为市域、城乡一体化核心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即济源市所辖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核心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玉川组团、曲阳湖组团和沿黄组团;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北至北环路,南至南环路、S309,东至207国道、西至西环路,规划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
第7条               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下划线部分条文为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的建设,应当按照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部分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总体目标。至规划期末,济源市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城乡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性转变,城乡居民就业充分,教育、医疗、社保等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市域同待遇,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走在河南前列,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经济发展目标。争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到2030年,市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赶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水平。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至55%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至少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
城镇化和人民生活发展目标。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85%左右。形成中心城区、组团、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格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规划至2030年为15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划至2030年达到72000元。
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中阶段入学率规划到2030年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规划2030年达到95%以上。到2030年,市域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30年达到100%。各级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完善配套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和福利设施,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2吨标准煤/万元;能源转换总效率提高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废气治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跻身全国优秀城市前列。
第9条               战略措施
战略一:“核心带动,全域一体”          
以“全域济源”理念为统领,统筹中心城区、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交通联系、职能定位、产业布局、生态建设,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各级城镇节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战略二:“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围绕功能区产业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融合互补,加快形成功能集合、资源节约、集群发展的新格局,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快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工业转型,加快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区、西霞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王屋山生态旅游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和东部高效农业功能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产业高效链接、联动发展。
战略三:“设施优先,共建共享”
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通道建设,优化中心城区与功能区、新型农村社区的交通连接;加快供水设施与水源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域信息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推动全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战略四:“民生为本,服务均等”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主体和主导作用,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城乡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公共基本服务全覆盖。
战略五:“保育生态,优化环境”
以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市为目标,加快各类生态设施建设,推进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荒山、煤矿塌陷区治理、农村土壤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保育,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战略六:“传承文化,提升品位”
充分挖掘山水文化、道文化、药文化、画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按照“市域全景、景城一体”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现代农业、城乡建设、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彰显“诗画山水、灵秀济源”特色,突出“愚公移山”、“山水济源”两大品牌,提升济源文化魅力。
1、产业总体发展思路
围绕各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融合互补,推动原材料产业向高附加值、循环和低碳方向转型,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总体定位
根据济源的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区域功能定位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其产业发展总体定位为:
(1)以能源、钢铁、铅锌加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支柱行业为基础,重点提升优势工业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与竞争力,巩固省级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地位;
(2)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占领河南纳米材料、石晶光电、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3)加快发展咨询、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层次;围绕区域山水文化,壮大生态旅游产业,使济源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4)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独具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第11条          农业发展空间规划
现代粮食高产示范区——以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善品质结构为重点,依托轵城镇等水利设施较好的平原镇,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蔬菜产业集聚区——依托设施蔬菜产业基础,集中发展温室、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蔬菜规模,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和外销渠道。重点建设北部城郊蔬菜集聚区、东部绿色生态外销设施蔬菜集聚区、南部特色蔬菜集聚区、西部高山越夏蔬菜及制种集聚区。
烟草产业优势区——利用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山区资源优势,以培育烟草重点镇、重点村和烟草生产示范园区为重点,集中新建或改造规模化育苗大棚、密集式炕房和烟草生产示范区。
冬凌草产业优势区——利用济源冬凌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冬凌草国家标准诞生地的资源品牌优势,重点在北部克井镇、西部下冶镇及其周边的退耕还林区,充分利用现有果园和林地,间作种植冬凌草。
渔业生产优势区——充分利用黄河小浪底、西霞院沿黄等现有大型库区,重点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沿黄现代渔业示范区、中西部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区、水产苗种产业区三个渔业生产优势区。
第12条          工业发展空间规划
虎岭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原特钢、豫港焦化、金马焦化、富士康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促进优势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快产业升级,建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玉川产业集聚区——结合克井镇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加快完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成生态园林式产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矿用机电、新材料、生物农药、光电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建成立足济源、面向全省、辐射华北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研发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济源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梨林特色产业园——以市域养殖基地、无公害水果、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轻型工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邵原特色产业园——以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加工、林果加工等复合型产业为主,加快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煤化工、焦化等污染型企业的搬迁,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质量。
玉泉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成豫西北、晋东南最大食品加工产业地。
2015年全市总人口76万人;2020年全市总人口84万人;2030年全市总人口98万人。
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为4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
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5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203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8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
(1)城乡一体化策略
以城乡一体化统领济源市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中心城区、复合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紧密衔接、统筹发展的四级现代城乡体系。
(2)产业带动策略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向城镇聚集,提高城镇化水平。
(3)“三化”协调策略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实现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目标,促进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
(4)制度创新策略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村产权金融制度和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人口有序转移。
为了加强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空间管制的技术和方法,加强对市域空间资源,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监管,保证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综合济源市域的环境敏感区特性,在济源市域范围内划定优化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第17条          优化建设区界定及管制要求
优化建设区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具有发展潜力,对周边城乡发展和生态保护不产生无法解决的破坏性影响的地区。主要是对原有建设用地进行优化整合,对其不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用地结构进行调整,包括中心城区建成区、复合组团和各乡镇已建区域。优化建设区内重点提高建设品质、完善服务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生态环境、取消不符合城市发展的用地结构,以及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用地进行优化调整。
适宜建设区为工程地质条件条件好、开发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容量大,适于进行集中、大规模产业布局和城镇建设的地区,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和远景城镇建设的预留用地,其管制要求为:
(1)将平原区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重点地区,积极采取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本区域的发展;
(2)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尽量少占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区内农用土地应当按原用途继续使用,不得提前废弃、撂荒,对地占而不用的农用土地必须依法收回;
(4)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应纳入所在区域的城市或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管理;
(5)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占用和蚕食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不准安排污染严重的项目,严禁随意排放、堆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限制建设区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控制区、森林公园的控制区、自然保护区的控制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区、农业用地区等。其管制规则为:
限建区内原则上不应安排建设项目,确有必要时,必须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严格管理程序,以减轻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协调、城市安全保障的影响。
包括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防治区、水土保持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区、大型基础设施通道控制带。本区内禁止安排建设项目,以避免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
1)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制措施
1)以黄河小浪底风景名胜区为基础,结合水源涵养林予以扩大和增加面积,形成市域南部生态景观绿带。
2)穿越湿地等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建设便于动物迁移的通道设施;
3)禁止围湖造地和占填河道等改变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4)禁止利用自然湿地净化处理污水。
2)水土保持区管制措施
125°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各种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开发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必须同时进行。
3)水土流失的区域实施生物恢复技术、工程恢复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开展植树造林和种植业、林业生态工程。
3)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区保护措施
1)严禁在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内采矿。
2)对已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由当地政府负责及时做好土地的恢复,按土地利用方向可分为农业复垦、林业复垦、自然保护复垦。
4)水源保护地
对于城镇水源地和以水库水为水源地的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必须严格执行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19877月由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联合出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地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水源保护地,取水口1000m范围内的区域属水源保护范围,取水点范围100m范围为绝对保护区:水库水水源地设计最高洪水位线外500m范围内以及直接入河的上游500010000m的河段均为绝对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得倾倒垃圾、废物。
水源地保护,由供水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建立必要的卫生防护制度。水源卫生防护应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必要的卫生防护制度。
5)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1)一切开发建设活动都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2)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合理进行旅游开发;
3)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对已经开发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实行封闭核心区、景区轮休等有效的保护措施;
4)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建设与资源保护和风景旅游事业无关的项目,控制开发建设量,降低开发建设强度;
5)旅游项目及设施的建设应当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建设,防止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与影响;
6)加强绿化工作,严格禁止破坏林(草)植被和非法狩猎活动,禁止开山取石、取土制砖等各种破坏景观资源的活动;
7)按有关规划和要求,逐渐拆迁影响景观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鼓励零散居民点向区外迁并。
6)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执行严格的保护政策,总体指导思想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对于重点文物划定绝对保护区,区内以保护、抢救性建设为主,禁止建设其它娱乐设施。
7)大型基础设施通道控制带
1)搞好各类设施通道线路和用地布局的协调,避免相互干扰。合理规划各类枢纽和相关设施,建设统一、协调的节点体系;
2)在不影响设施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在通道控制范围内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绿化、美化沿岸、沿线环境。
8)地质灾害易发区
1)采取避让措施,停止一切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
2)分阶段、有重点的搬迁位于泥石流易发区、矿山采空区内危险居民点;
3)根据具体情况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填埋和复垦治理,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
9)生态绿地建设区
1)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防止城镇、工矿企业等建设对绿色廊道和隔离带的蚕食,鼓励进行生态建设活动,保留原有自然地貌形态,加强植树绿化,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鼓励植树造林、改良草地和退耕还林还牧,严禁乱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垦荒,有效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林(草)覆盖率;
3)严格保护自然山体景观,严禁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山体景观的所有开采活动,鼓励植树造林和山体绿化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4)逐步搬迁零散居民点,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
10)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全市主要的农业基地,以生产粮食、油料等农副产品为主要功能,以自然环境和绿色植被为主要景观。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应遵照《土地管理法》进行管制。其具体管制规则如下:
1)适度建设必要农业设施,提高其产出、产量和农业经营水平;
2)鼓励发展高效种植业,支持粮、油等农产品的合理轮作和间作,确保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开发;
3)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规模和农村宅基地、村镇建设占地标准,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庄和工业小区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确保建设用地与耕地占补平衡;
4)有计划引导居民向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城镇及城市集中,积极进行村庄迁并与农田整理;鼓励本区内的非农土地、闲置土地等转为种植业和林果业发展用地,鼓励农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5)鼓励建设节水灌溉设施,鼓励推广节水农艺技术,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严禁可能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保护农业环境。
 
全市规划为4级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即“中心城区—复合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期末形成1个中心城区、3个复合组团、3个中心镇、29个新型农村社区。详见表4-1。
4-1      济源市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表   单位:万人,公顷
等级分类
个数
城镇名称
2030年
人口
用地
城乡一体化核心区
中心城区
1
中心城区
66
6930
复合组团
3
玉川组团(含玉川产业聚集区)
5.0
1637
曲阳湖组团(含虎岭产业集聚区)
4.1
1060
沿黄组团(含西霞湖旅游服务用地)
3.6
700
中心镇
3
邵原
1.8
221
梨林
1.3
182
王屋-下冶
1.7
226.8
新型农村社区
29
除29个新型农村社区外,还有3个城市型社区、9个城镇型社区,共41个新型社区。
每个农村社区在600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
本次规划济源市域村镇体系形成4种村镇职能类型:综合型、工贸型、旅游服务型、农贸型。详见表4-2
4-2                   济源市村镇体系职能结构表
职能等级
名称
职能类型
主要职能
中心城市
中心城区
综合型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豫西北门户城市,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河南省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和能源产业基地;市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复合
组团
玉川组团
工贸型
国家电力生产基地,豫晋交界地区域性旅游服务型组团,以电力、旅游、物流等产业为主。
曲阳湖组团
综合型
集居住、休闲旅游、新型工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型组团。产城融合发展推进示范区,产业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
沿黄组团
旅游服务型
济源市域南部片区中心,以旅游、休闲、渡假为主的服务型城镇。
中心镇
梨林镇
综合型
济源市与焦作市联系的节点城镇,以特色农业、高新技术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王屋-下冶镇
旅游服务型
以商贸业、服务业、林果土特产品加工业为主,承担王屋山风景名胜区和沿黄风景区后勤服务保障基地职能。
邵原镇
工贸型
市域西部片区中心,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加工业为主,承担沿边工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等职能。
新型农村社区
——
农贸型、工贸型
农村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小型集市贸易基地。
本次结合济源市总体发展战略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要求,规划市域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心”指中心城区;
“两轴”指沿焦克公路,济源—坡头镇快速路的产城互动发展轴和沿济邵高速公路的城乡融合发展轴;
“五区”指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小浪底—西霞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王屋山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东部高效农业功能区。
第24条          中心城区建设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在近期内发展用地着重考虑对城市环路内部土地的综合开发和旧城的更新改造。远期中心城区跨过东环路向东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将其建设成豫晋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宜居休闲城市。
规划中心城区人口为66万,建设用地693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
第25条          复合组团建设总体布局
玉川组团:包括现状克井镇、五龙口镇和玉川产业集聚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依托产业集聚区,结合两个特色城镇建设,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发展电力、旅游、物流等产业为主的复合组团。规划人口人口规模达5.0万人,建设用地1637公顷,其中玉川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1130公顷,城镇建设用地507公顷。
曲阳湖组团:包括现状承留镇、思礼镇和虎岭产业集聚区。以打造集居住、休闲旅游、新型工业生产为一体的复合组团。规划人口规模达4.1万人,建设用地1059.8公顷,其中虎岭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810公顷,城镇建设用地249.8公顷。
沿黄组团:包括现状坡头镇和大峪镇。以西霞湖、小浪底沿黄旅游为依托,打响湖泊旅游精品,形成以旅游、休闲、渡假为主的复合组团。规划人口规模达3.6万人,建设用地700公顷,其中西霞湖旅游设施用地400公顷,城镇建设用地300公顷。
第26条          中心镇建设总体布局
邵原镇:规划城镇总人口1.8万人,建设用地221公顷。
王屋—下冶镇:规划城镇总人口1.7万人,建设用地226.8公顷。
梨林镇:规划城镇总人口1.3万人,建设用地182公顷。
第27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布局
至规划期末,全市农村居民点形成29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规划人口14.7万,规划建设用地需求量为1470公顷。
济源市域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汇总详见表5-1。
5-1                   市域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汇总表
 
面积(公顷)
人均(平方米/人)
城市(镇)建设用地
10957
130
其中
居住用地
2653
34
工业用地
2760
3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131
1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
1470
100
村庄整合总体思路为: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指导下,对市域内的村庄进行分类引导、分步实施。
(1)分类引导
根据村庄的发展条件,从区位、规模、管理体制、发育状况、区域功能等方面入手进行村庄综合分类,将全市村庄划分为城中村改造型,城市社区型、村镇社区型和农村社区型。以便于在布局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村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
(2)分步实施
鉴于济源市域面积广阔,问题复杂,在村庄建设中需要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步完成。
通过村庄整合规划,至2030年规划期末,全市将形成41个新型社区,其中,城市型社区3个,城镇型社区9个,农村型社区29个,中心城区50个村庄进行城中村改造(见表6-1)。
具体村庄整合规划方案见说明书附表1。
6-1         济源市社区规划分类型统计表
镇办名称
城中村改造
城市型社区
城镇型社区
农村型社区
五龙口
 
 
辛庄社区
裴村社区、尚庄社区
梨林镇
 
 
梨林社区
屈冢社区、大许社区
南官庄社区
克井镇
 
济渎社区
北辰社区
林海社区、南景社区
思礼镇
 
 
中心镇社区
庆华社区、竹园社区
承留镇
 
 
曲阳湖社区
滨湖花园社区
南山社区、大峪社区
三湖嘉园社区
李八庄社区
轵城镇
 
沁园春天社区
阳光苑社区
 
张岭社区、东湖社区
怡景园社区
古轵新城社区
文馨花园社区
兴业园社区
王屋镇
 
 
 
康盈苑社区
新愚公社区
大路社区
大峪镇
 
 
 
寺郎腰社区
马头社区、大河社区
下冶镇
 
 
梦柏河社区
马头社区
坡头镇
 
 
坡头社区
留庄社区、连地社区
邵原镇
 
 
邵州社区
 
北海办事处
下街、纸坊、三庄、庙街、李庄、小刘庄、铁岸、碑子、东关、东高庄、马寨(11个)
济渎社区
 
 
天坛办事处
东石露头、紫庄、伯王庄、小庄、宋庄、泥河头、北潘、南潘、高庄、贾庄(10个)
 
 
商贸城社区
玉泉办事处
段庄、南堰头、北堰头、亚桥、西水屯、东郭路、西郭路、王庄(8个)
 
 
马头社区
苗店社区
济水办事处
狄庄、西关、西街、南街、北街、东街、东园、东庄(8个)
 
 
 
沁园办事处
赵礼庄、中礼庄、河合、邱礼庄、宗庄、东关、御驾、东留村、南关、屯军、西留村、马庄、东马逢(13个)
 
 
 
合计
50
3
9
29
 
铁路方面重点规划建设焦作—济源—洛阳城际轻轨线、济运铁路和济孟铁路专用线。
规划建设济源至阳城高速公路南部延长线和北部绕城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将形成以长济高速、二广高速、济阳高速和北部绕城高速组成的“两纵两横”型高速交通体系。全面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将S306卫柿线济源境改造为一级公路;S309西端延伸经小南姚、封门、西坪、至豫晋边界;S243郭木线克井至洛阳吉利区改造为一级公路,成为济源-吉利区快速路;S245邵吉线全线改造为二级公路,同时将方山—坡头段改道,邵原以北段延伸至阳城县;X001南段和X008提升为省道,分别作为南太行旅游专线和S306的南延伸线;将S312升级改造成为G327的延长线,形成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另外,规划南太行旅游专用线,按照二级道路等级设计。
规划期末,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五纵六横”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五纵:G207、S243、水洪池-马住省道、二广高速公路、济阳高速公路;
六横:G327延伸线(S312提升)、S309、S245、S306、南太行旅游专用线、长济高速公路。
现有码头要实现客货分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造或新建。建设小浪底、长泉、邵原毛田货运码头,通过水路运输煤炭等矿产资源,改建孤三峡、张岭、桐树岭客运码头;新建西霞院水库客运码头、曲阳湖水库客运码头、蟒河口水库客运码头和河口村水库客运码头,主要面向游客,深度开发区域旅游市场。
积极推动济源军用机场改建为军民两用机场,尽快发展成为省内主要的支线旅游机场。
交通枢纽建设以完善客运站的配套设施、提高客运站等级、建设货运物流中心站为重点。规划市级交通枢纽2处,同时配套建设公交、出租车站;改扩建五龙口、邵原镇、坡头镇客运站,使之成为片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新建1处市级大型综合货运物流中心,在玉川组团、曲阳湖组团和邵原中心镇内建设物流货运站。
建立以城区汽车站为主体,各镇汽车站为分支的城乡客运体系。加强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完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在镇区和大型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城乡公交首末站。
(1)规划原则和目标
集约和节约用水,开源、节流并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及中水。
实现全市及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建立起安全、稳定的市域供水机制。
给水统一管理,逐步取消城镇居民自备取水设施
完善供水设施,逐步使各城镇集中供水率达到100%。
(2)水厂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在现状2座水厂的基础上,增加4座水厂。新建济源市第三水厂,供水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新建济源市第四水厂,供水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新建虎岭水厂和玉川水厂,均为工业用水厂,对原水根据不同工业用水要求处理后供给各企业使用,其中虎岭工业用水厂规模为4万立方米/日,玉川工业用水厂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沿黄组团新建水厂一座,设计供水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
根据供水规模,各中心镇均设置镇级水厂1座。
新型农村社区利用现有的给水设施,逐步改建或新建集中式小型供水工程,供水到户。
(3)水源保护
水源地卫生防护地带和防护措施,应参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执行并由供水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建立必要的卫生防护制度,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范围。
水源卫生防护应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卫生防疫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必要的卫生防护制度
(1)排水体制
新建城区、复合组团、镇区实施雨、污分流制
新型农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污分流制或不完全分流制。
旧城区结合城市发展情况,逐步将合流制改建为分流制。
(2)规划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实施;工业污水、废水达标排放;污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污水处理厂
中心城区与玉川组团、曲阳湖组团共布置3座污水厂,济源市污水处理厂、水运污水处理厂和虎岭污水处理厂。在梨林镇规划建设济源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邵原镇和王屋镇各布置1座镇级污水厂。
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资源共享原则,集中或分散配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1)电源
关停恒源热电厂,异地扩建为国电豫源电厂。
地方火电厂和地方水电厂各1座。
企业自备电厂2座。
(2)变电站规划
500千伏变电站:位于济源市东部梨林镇境,一期主变容量为2×1200兆伏安,远期容量为4×1200兆伏安。
220千伏变电站:规划220千伏变电站共8座。虎岭变退役为110千伏变;新增王屋变、孔山变、南岭变、城南变和水运变;增容改造苗店变。
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每个镇都至少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公用变电站共计25座。扩建堽头变、玉川变;新建玉川、承留、双桥、坡头、宏盛、天江、邵原、玉泉、沁北、济水、梨林、下冶、苏岭、工业变。
曲阳湖组团、玉川产业集聚区和中心镇均设邮政支局1处;各社区设邮政投递点或邮站。
广电光缆入社区社区,实现基层社区均通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0%以上。
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宽带互联网业务普及率50%。
中心城区由沁北电厂、国电豫源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实现集中供热70%。
五龙口镇结合地热新能源供热,其余各镇镇区布置区域锅炉房,基本实现集中供热40%。
(1)燃气利用范围
济源市中心城区和3个复合组团、梨林镇。
(2)气源规划
中心城区:天然气和煤层气为主,焦炉煤气为辅。天然气为西气东输豫北支线、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鄂尔多斯天然气(安洛线)、晋城煤层气。
坡头镇、梨林镇、五龙口镇:与中心城区气源相联系,通过敷设输气管道由中心城区气源供气;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辅。
其他各镇和社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辅助以瓶装液化石油气,多样化拓展燃料渠道。
(3)天然气门站规划
保留中马头村门站,新建东郭路村门站和东逯寨门站,用地规模均为0.6公顷
(1)垃圾处理方式
中心城区及附近的镇、新型农村社区垃圾经垃圾中转站运送至市垃圾处理场;其余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场。
社区垃圾的收集处理采用“户集、社区收、市处理或分区处理”的模式,各社区设小型垃圾收集设施,各镇设垃圾中转站,全市设市级垃圾处理场和区域垃圾处理场。
(2)垃圾填埋场
结合实际情况,济源市全市共设5处垃圾填埋场,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3)垃圾转运站
镇区及产业集聚区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为小型垃圾转运站(<150吨/日)和中型垃圾转运站(150吨/日~450吨/日)。小型垃圾转运站服务面积为2~3平方公里,用地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中型垃圾转运站服务面积为5~10平方公里,用地面积不小于2500平方米。
新型农村社区应设置小型垃圾转运站。
(4)公共厕所
城镇按照常住人口每2000人设置一座,新型农村社区按3000人设置一座。
粪便处理结合沼气工程进行,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沼气净化池。
以发展农村连锁为主要手段,构建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整合市域商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城市商业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重点落实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形成中心城区为龙头,各镇为骨干,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期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远期2030年达70%以上。
规划期末基本实现“高中向市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人口密集区集中”,小学由现在的118所调整至100所左右,初中由现在的32所调整至28所左右,全市学校布局进一步合理,教育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至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50%;全市每个镇(街道)都要建成一所高质量的中心幼儿园;至2030年,农村中心小学在新型农村社区设置;每个镇依据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状况,经迁并、新建或保留初级中学。
(1)城区教育设施规划
中心城区中小学规划:到2030年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共规划建设49所小学,23所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设施规划:规划期内迁建现有职业高中至市区,建立联合职业高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努力引进本科院校落地济源。新增民办高等院校1-2所。
(2)各镇及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规划
本次规划主要结合现有各镇中小学规模,预测规划期末适龄入学人数,补充教育设施缺口。对现有迁并的村庄设置的小学进行随即迁并,主要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心建设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满足村庄整合后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对于山区农村保留的基层社区仍保留原有小学,对其进行修缮和扩容,并就进配套设置幼儿园。规划期末全市各镇共建成小学74所,初中20所。
规划期内,城区建设大型文艺汇演中心1座,会展中心1座,新建体育学校1所。到2030年,实现人均城镇公共体育用地达到1平方米以上。
到2030年实现对镇级文体活动场所实行标准化建设,完成对面积狭小、位置偏僻的镇文化站的改扩建。新选位置应是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便于管理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等目标。
农村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结合村小学规划建设。到2030年在各新型农村社区完备三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室)、一场(文体活动广场)。
(1)市级特色医院规划
依托玉泉、思礼、承留卫生院以及肿瘤医院现有医疗资源,提升精神病、烧伤病、脑血管病以及肿瘤疾病专科实力,打造成豫西北品牌医院。
(2)镇级中心卫生院规划
分别在王屋镇、克井镇、五龙口镇、大峪镇和邵原镇建立中心卫生院,每个中心卫生院按照一级甲等卫生院的标准建设。每所医院占地面积控制在1500平方米左右。
(3)社区级卫生所
规划的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配置一个高标准卫生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共规划21个社区级卫生所,建筑面积达到35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问题。
到2030年,中心城区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用地条件好的地段建设2—3所社会福利院和若干所敬老院。
到2030年,全市每个复合组团及镇建设1个社会福利站,人口规模大的社区根据与镇区养老院的空间距离、建设规模等,按当地实际需要建设养老院。
到2030年,在保留现状火葬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再建设1处火葬场。完善济源市殡仪馆的设施,适当扩大其规模,保障满足全市需要。
重点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构建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体系:保护先行、文化铸魂、营销包装、集群发展。
(1)经济目标
规划期末入境游客在15.3万人以上、入境旅游收入占全年经济总量的2.4%以上;国内游客在2423万人以上,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年经济总量的13%以上;总旅游收入达274亿元以上。
(2)阶段目标
近期(2012-2015年)
初步构建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市场层面取得重大突破,旅游业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位置;王屋山成为中国著名山岳文化旅游品牌,成为中国生态休闲名山;济源成为晋东南-豫西北区域旅游枢纽城市,创建中国旅游经济强市。
远期(2016-2030年)
中国著名的道家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世界知名的茶文化溯源与体验旅游目的地,世界感受太行山水、探秘华夏根祖神话、了解中国道家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有特色、高品位、深体验、高质效,接轨国际的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城。
规划形成“一核两翼五区五轴”的空间布局格局,简称“1255”空间布局。
一核:城市休闲游憩核
两翼:王屋山水文化旅游翼,黄河精品休闲度假翼
五区:王屋仙境旅游区、九里沟风景区、五龙口风景区、小浪底风景区、西霞湖旅游区
五轴:五条旅游复合型联动轴:东西交通景观轴、南北产业联动轴、山水田园风情轴、黄河水上游憩轴、南太行山水体验轴。
(1)省内协作
省内协作城市主要有郑州、洛阳、焦作和三门峡。尤其要加强与古都洛阳的互动,成为西安-洛阳-开封-安阳为支撑的古都文化旅游带的重要辐射城市;加强与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等黄河沿线旅游城市互动,作强黄河文化旅游带。加强与洛阳、郑州等区域性客源集散中心对接,成功分流、延伸流经两市客流,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2)省际协作
在济晋高速、济运高速推动下,济源正在成为晋南、晋东南游客,甚至太原游客的周末出游的首选目的地。加强与省际旅游城市的合作。要加强与太行山区旅游城市互动,共同做大做强太行山水文化旅游带;加强与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等市互动,共同做大做强华夏根祖文化旅游带,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规划的南太行旅游专线与小浪底旅游专用线、国道207形成市域范围内的旅游环线,连接中心城区-五龙口-九里沟-王屋山-小沟背-黄河三峡-明珠岛-西霞院-济源市的旅游环线公路;针对重要景区,如王屋山、五龙口、小沟背、小浪底等,筹集资金,建设高等级旅游公路,并打造景观路和文化路。
同时,建设水上游线主要包括沿黄水上游、沁河大峡谷、沁河水上航线等。
(1)区外游线设计
主要包括太行山水休闲游、华夏根祖探源游、中原地质公园科普览胜游、温柔黄河体验游和济水寻缘探秘游等。
(2)区内游线设计
主要包括济源三日精品游、神话济源深度体验游、茶画济源采风休闲游、南太行峡谷探险游、美丽济源度假养生游、活力济源健身游和古韵济源体验游等。
(1)总体目标
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污染控制能力,解决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争取到2030年,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使济源成为资源高效利用、环境质量良好、生态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完善、生活舒适便捷的生态旅游城市和现代宜居城市。
(2)具体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至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水土流失恢复治理率达到60%;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完成济源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城市环境保护指标。至203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达340天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按省定目标和功能区达标,其中蟒河南官庄控制断面水质COD15mg/L、氨氮4mg/L,沁河五龙口、黄河小浪底控制断面水质达II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地下水水质达标率达9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8%;环境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绩效指标。至2030年,单位GDP能耗控制在1.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水耗50吨/万元;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6千克/万元;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8.5千克/万元。
该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为主,区内物种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属极重要生态保护区。该区受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加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造成水土流失,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在核心区域,除进行必要的山区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外,原则上应禁止一切与保护区建设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已有的旅游景区,要严格限制开发活动的强度,限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尽可能降低旅游开发活动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在缓冲区,要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的强度,关停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小采矿厂、点及其他污染企业。
由于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新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完整性处于过渡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生物链,且对湿地生态系统缺乏深入认识,导致管理工作滞后,系统的生态保护工作还未开展。
该区应首先建立生态管理机构,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禁止网箱养鱼;保护两岸陆地生态系统,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沿岸陆地要退耕还林,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流域内不得建设污染水体的开发项目,原有水体污染源要保证达标排放,对不达标排放的污染源及汗水中含有有毒物质的污染源应立即关停。
该区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畜牧业虽然已有一定发展,但管理环节薄弱,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且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该区应以基本农田保护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和有机肥使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旱地农业技术;积极进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南部浅山—黄土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自然资源相对贫瘠,经济条件落后,农业产出率低。
因此该区应加大山区绿化强度,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与水土保持工作,持续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区属于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域,人口密度大,且集中了全市绝大部分的建设项目,该区生态环境一方面受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与消费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受到产业集中发展带来的排污威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该区应将保护以居住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作为重点,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规范管理,加快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做好饮用水源地规划及保护工作;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方案,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提高城市绿化率,强化城市生态系统还原功能。
(1)城镇防洪标准
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五龙口镇、坡头镇、邵原镇、大峪镇、梨林镇、王屋镇、下冶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河流防洪标准
蟒河:中心城区湨河入蟒河前河段(原北蟒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湨河与北蟒河汇合后的蟒河河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城镇地段为20年一遇;其他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湨河:主城区段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复合组团和城镇地段为20年一遇;其他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珠龙河(盘溪河):主城区段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复合组团和城镇地段为20年一遇;其他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其他河道的防洪标准:城镇地段为20年一遇;其它地段为10年一遇
消防通信中心与中心城区消防指挥中心集中建设。
消防站:中心城区现状已建设有消防指挥中心一处和特勤消防站1座,另有1座普通消防站。按照4~7平方公里的服务范围,规划中心城区共布置14座消防站。中心镇均规划一级普通消防站1座。
济源市划为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10g
将济源市划分为12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个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2个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有邵原镇东南重点防治区、王屋镇西北重点防治区、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重点防治区、九里沟风景区重点防治区、克井镇重点防治区、五龙口风景区重点防治区、王屋镇东部重点防治区、邵原镇金沟村~南窑村重点防治区、下冶镇下冶村重点防治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重点防治区、卫佛安-南王庄重点防治区、焦枝铁路重点防治区。
根据对济源外来人口、长途客运交通流向、城区出入口车辆流量、外出务工流向分析,目前济源与郑州、焦作、洛阳、运城、晋城等周边城市有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
在交通建设方面,有陇海铁路连接焦柳铁路、郑焦晋高速连接长济高速、连霍高速连接二广高速,成为两市联系的主要通道。
在资源利用方面,济源可以作为郑州的能源和装备制造原材料供应基地。同时,充分承接河南首府郑州的辐射,与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对接,使济源融入中原城市旅游群。
在产业发展方面,济源与郑州产业结构存在很大互补性,要更加发挥自身优势,强强联合,实现共同发展。
在交通建设方面,有侯月铁路、长济高速等,提升S312为G327,规划南太行旅游专线东延伸线至焦作,落实焦作—济源城际轻轨建设,远期提升焦克公路为一级道路,形成公铁复合的交通联系轴线。
在资源利用及产业发展方面,同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应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建立区域重要能源供应基地。同时,两市同为优秀旅游城市,合理处理区域竞合关系,应充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南太行山水旅游品牌,建立焦作济源南太行旅游合作城市。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共同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南太行原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水资源安全监测。
在交通建设方面,规划济源—洛阳城际轻轨、济阳高速南延伸线、济源—吉利两条快速路等,成为两市联系的重要通道。
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洛阳和济源同属黄河中上游地区,应建立共同的区域沿黄保护制度,协同保护,共同治理,确保黄河下游饮水安全。
在产业发展方面,济源应加强能源及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实现与洛阳市的产业互动发展。在旅游业发展方面,两市旅游资源类型差异性明显,旅游合作空间较大,济源应积极主动融入洛阳旅游圈,形成区域济水文化与洛水文化、愚公文化与少林文化对接,共同开发中原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协调旅游线路组织。
在交通建设方面,规划济阳高速向北至阳城县东接晋阳高速,成为济源连接晋城的西通道。
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两市同为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是其自身优势,应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构建煤炭物流合作平台,为打造区域性煤炭开发高地。作为能源型城市,对资源依赖性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共同做好太行山系生态敏感区保护和治理,培育成区域天然生态氧吧。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理顺竞合关系,以区域合作,区域协调为主,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整合煤炭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交通建设方面,规划济运高速和济运铁路将成为两市联系的重要通道,从而带动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在资源利用方面,加强企业间交流,强强联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结构类似,搭建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以优化产业结构为载体,走新型工业型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城市职能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河南省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产业基地;
(4)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72条          人口规模
规划近期2015年,济源市中心城区人口38万人;中期2020年,济源市中心城区人口49万人;远期2030年,济源市中心城区人口66万人。
规划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46.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22平方米。
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53.3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09平方米。
, ,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69.3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
东部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南部为重要拓展方向。近期中心城区发展着重考虑对城市环路内部土地的综合开发和旧城更新改造,局部跨越东环向东、向南发展;远期中心城区跨过东环路向东发展,同时强化与外围组团的联系。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四心、四轴、九片区” 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心:以宣化大街为中心的商业中心;以第一、第二行政区为中心的行政文化中心;在东二环路东侧,沿济源大道两侧规划一个商务服务中心;以济渎庙为依托,建设历史文化中心。
    四轴:依托济水大街和沁园路的商业发展轴、依托黄河路的行政文化轴、依托规划ZZ12路的商务发展轴。
    九片区:北部休闲居住综合片区,南部行政居住综合片区,老城商业服务片区,东部商务复合片区、东部科教片区,铁西产业片区,东南部高新产业复合片区、东北部玉泉产业复合片区,西北部仓储物流片区。
第三章  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总体布局是“三心+四轴+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市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或市级和社区级的结构层次。
三心:以宣化大街为东西轴线的商业中心;围绕黄河大道、沁园路交汇地段为核心的行政文化中心;在东二环路东侧,沿济源大道两侧规划一个商务服务中心。
四轴:沿黄河大道两侧集中安排市级行政办公及文化展览用地,构建行政文化功能轴;沿济水大街和沁园路布局商业服务设施,构建商业服务功能轴;沿规划ZZ12号路安排金融、商务办公用地,构建金融商务功能带。
四区:一是在城区西部济水大道以北沿西环路建设中原国际商贸城,形成现代化大型综合批零市场区;二是布局在城区东环东、济源大道两侧的集中教育科研区;三是在东二环西、济水大街北侧规划玉泉商贸市场,布局农产品集散和现代物流区;四是在城区东部,济源大道两侧规划中心商务区。
多点:结合城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多个社区级公共设施服务中心。
规划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用地1480.42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21.36%,人均用地面积为22.43㎡。
第77条          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将中心城区的行政办公按照两级设置,即市级和社区级;将市级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安排在天坛路以东的黄河大道两侧,构成城市的行政中心;社区级的行政办公结合居住区的布局统一安排,组团的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结合现状集中设置。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为129.9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88%,人均用地面积为1.97㎡。
第78条          文化设施用地
规划分两级建设文化设施,市级文化设施安排在世纪广场的东部,集中建设文化城,设置群艺馆、老年人活动中心、影剧院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社区级文化设施则结合城市居住用地的布局和划分,组团的文化娱乐设施以社区级设置。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为49.9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0.72%,人均用地面积为0.76㎡。
规划将重点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设施建设,适当发展成人培训学校,提升城区各类教育设施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规划在东环路以东、济源大道两侧建设城市的集中教育科研区,集中安排高等院校,引进本科院校,逐步建设成为集高等教育、科研开发、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教育科研中心。
中小学结合居住用地设置。规划期末设置中学共22所,包括10所现有中学和12所新增中学;设置小学共46所,包括28所现有小学,18所新增小学。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585.22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8.44%,人均用地面积为8.87㎡。
第80条          体育用地
规划体育场6处,现状1处位于济源大道、文昌路东南,规划新建5处,分别位于铁西,济渎大街和文昌路西北,东环和济源大道西南,济源大道和规划规划ZZ14号路东北及轵城镇。建设项目包括体育场、游泳馆及其他专项训练馆,为未来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和区域性综合体育运动会作准备。
在居住区的开发中,体育用地应纳入居住区配套指标,按300平方米/千人的标准配建。注重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多种体育活动场所,包括户外的篮球场、门球场、器械场和户内的乒乓球室、桌球室、棋牌室等基本运动场所;同时,加强学校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并适当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效率,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规划体育设施用地为60.7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0.88%,人均用地面积为0.92㎡。
按市区、社区两级进行医疗设施配置,健全二级医疗保健体系,以二级综合医院建设为核心,以二级、一级医院及专科医院为主体,以保健防疫、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为基础,均衡布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卫生网络结构,组团按照社区级别配置医疗设施。
按合理规模容量,为居住区配套相应的卫生所、门诊所,特别要重视为老年人服务的康复医院和保健站的建设。
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为39.07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0.56%,人均用地面积为0.59㎡。
规划保留与完善城区现有社会福利设施,依据城市发展需要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向,着重加强“老年安居院”的建设,实现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规划其他公共设施用地为3.42公顷。
第83条          宗教用地
规划保留现有伊斯兰教堂等宗教场所。
规划宗教用地为1.04公顷。
(1)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区,将市级商业中心布置在济水大道与蟒河所围合的“梭”型地域内。
(2)建设城市商务区,在东二环以西、济源大道两侧规划建设商务区,以商务和高端服务业为主要功能。
(3)建设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在火车站附近、曲阳湖组团、克井镇和轵城镇各规划一处商业副中心。
(4)扩建、提升中原国际商贸城,规划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规模和辐射范围、改善商业环境。
(5)规划建设玉泉商贸市场,在东二环西、济水大街北规划建设玉泉商贸市场,以农产品检验、集散和汽车销售等现代服务业两个板块为主导,形成以物流产业为依托的市级生活物资集散地。
(6)金融证券咨询服务业,规划将金融、证券、法律、会计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用地,集中安排在中心商务功能区和ZZ12号路两侧。
(7)旅游服务业,在愚公路、黄河大道东北,规划与演艺中心、体育中心相结合,设置旅游服务中心;在曲阳湖组团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602.3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8.69%,人均用地面积为9.13㎡。
积极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使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特困群体危房改造惠及千家万户。
适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提高住房保障标准,强化住房保障政策。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租售型经济适用住房以及低收入暂住人口的出租型经济适用住房,发展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引导商品住房市场健康发展。通过土地出让严格控制商品住房供给结构,鼓励住房市场发展中小套型、中低价位商品住房。
盘活存量住房市场。挖掘城中村私宅存量的潜在供应能力,解决大部分私宅产权、建设标准和治理模式问题,使其进入公共住房或市场商品房体系。通过政府收回或回购等政策手段,将部分城中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通过居住用地和公共物品引导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老城区以改善居住条件为目标,对现有居住用地逐步加以改造,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小区绿地,疏解老城区居住人口。
第86条          居住用地规划
本次规划居住用地2125.04万平方米,占总规划用地的30.66%,按规划人口66万人计算,人均居住用地为32.20平方米。
规划济源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以二类用地为主,中心城区共分8 个居住片区。
(1)旧居住区改造
主要指对城中村的居住用地进行改造,建设环境优美、配套齐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新型居住小区。
(2)新型居住区建设
中心城区主要集中在环路以内靠近环路的位置以及东部蟒河两岸。未来中心城区新增居住用地主要沿蟒河和珠龙河两岸建设。组团内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四个镇区。
各居住片区应根据居住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中小学、公共绿地及广场、游园、商业网点、停车场、卫生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新型居住区内绿地率不低于35%。
第87条          保障性住房布局
根据国家要求,规划确定济源市保障性住房用地应占居住用地总量的10%左右,即未来保障性住房用地面积应达到2.12 平方公里左右。
在规划济源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用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公平性,一是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总量;二是使得这些保障性住房在城市八大居住片区内均有分布;三是各区域内保障性住房相对集中,以居住小区的形式进行开发,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周边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现状工业和三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对工业用地布局进行调整,规划城区内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铁西工业片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及东北部的玉泉产业片区内。
(1)高新技术产业片区:重点发展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到规划期末,建设成为立足济源、面向全省、辐射华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研发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济源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济源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铁西产业片区:逐步取消原有的钢铁冶炼功能,发展金属深加工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产业片区。
(3)玉泉产业片区:在现状玉泉产业园的基础上,结合北部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科技等产业。
对现有企业和工业用地的调整:
(1)铁路以东的二、三类工业企业
铁路以东,产业园区以外的工业企业,根据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调整的要求,原则上不再保留。规划保留城区内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和玉泉产业园区。
(2)铁西区传统老工业区内的企业
此范围内的工业用地主要向南发展,与虎岭产业集聚区形成有机整体。
规划保留济钢集团、豫港焦化等规模较大、效益较好且尚难以搬迁的工业企业,并要求企业内部对生产工艺进行有效改进,降低污染;逐步取消济钢的冶炼功能,转为钢铁的精加工,将用地转变为二类工业用地;对规划保留的三类工业企业,原则上不再扩大生产规模和新上项目。
(3)中心城区外围、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以外的工业企业
对于规模较大、环保达标的工业企业逐步整合进入产业集聚区,对于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应逐步予以关停。
(4)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的工业企业
对三个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符合产业定位的工业企业予以保留提升,对于土地利用率低、不符合产业定位的工业企业需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关停。
到规划期末,规划工业用地为757.39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0.93%,人均工业用地面积面积为11.48㎡。
规划将城市的仓储区集中设置在西北部,借助铁路为三个产业集聚区的货物运输、储藏等提供便利的服务;同时,进一步拓展仓储企业的市场功能,由单一储存功能向仓储、运输、经营等社会化服务功能方向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规划仓储用地以现状为依托,适度扩大仓储用地规模,形成中心城区西北部仓储物流区,在产业集聚区内根据需求及交通条件设置适量仓储用地。
危险品仓库应尽可能远离城区布置,现状城区内的危险品仓库应尽快搬离,暂时不能搬迁者,必须设置一定的防护隔离带。
规划仓储物流用地248.35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3.58%,人均用地为3.76㎡。
(1)容积率
本规划中要求,公共建筑用地容积率从0.3—5.0不等,低层区为1.0以下,多层区为1.0—2.0,高层区为2.0—4.0;居住建筑用地0.6—4.0 ;工业建筑用地0.8—1.5。
(2)建筑密度
不同性质的用地土地使用强度不同。按要求,公共设施用地建筑密度一般不超过35%(特殊地段单体建筑除外),低层区为35—40%,多层区为25—30%,高层区为20—25%。
(1)高强度开发
包括东部规划商务片区。总容积率控制在2.2—2.5之间。
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指标见表7—1。
表7—1   高强度开发区域指标控制表
控制区域名称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M)
01高强度
开发区域
01居住用地
1.2—4.0
25—35
90
02行政办公用地
2.0—3.5
30—35
90
03商业金融用地
3.0—5.0
25—40
120
04文化娱乐用地
1.5—3.0
25—40
60
05体育用地
0.5—2.0
10—20
40
06医疗卫生用地
1.0—3.0
25—35
60
07教育科研用地
1.0—2.0
30—35
60
(2)中高强度开发
主要指老城商业中心区、湨河南侧居住片区、东环以东居住片区,包括以焦柳铁路东、湨河以南、济源大道以北、东环以西范围;济源大道以南,沁园路以东、东环以西、高新产业集聚区以北的范围;济渎路以南、愚公路以东、东环以西、济水大街以北范围内和东环以东的居住用地范围。总容积率控制在1.8—2.2之间。
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指标见表7—2。
 
 
 
表7—2    中高强度开发区域指标控制表
控制区域
名称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M)
02中高强度
开发区域
01居住用地
1.2—3.5
20—30
90
02行政办公用地
1.5—3.0
20—30
60
03商业金融用地
1.8—4.0
20—35
80
04文化娱乐用地
1.0—2.0
20—30
40
05体育用地
0.5—1.5
15—25
20
06医疗卫生用地
1.2—2.0
20—30
40
07教育科研用地
0.8—1.6
25—30
60
(3)中强度开发
主要包括轵城居住组团;铁西生活配套区;蟒河以北、济渎路以南、焦柳铁路以东、愚公路以西的居住片区;焦柳铁路以东、济水大街以南、湨河以北的老城居住片区;黄河路两侧行政、居住综合区和东环东侧教育园区。总容积率控制在1.5—1.8之间。
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指标见表7—3。
表7—3    中强度开发区域指标控制表
控制区域
名称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M)
03中强度
开发区域
01居住用地
1.2—3.0
20—30
60
02行政办公用地
1.5—2.5
20—30
60
03商业金融用地
1.8—3.0
20—35
80
04文化娱乐用地
1.0—2.0
20—30
40
05体育用地
0.5—1.5
15—25
20
06医疗卫生用地
1.2—2.0
20—30
40
07教育科研用地
0.8—1.6
20—30
40
表7—4    中低强度开发区域指标控制表
控制区域
名称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M)
04中低
强度
开发区域
01居住用地
0.8—2.5
25—30
35
02行政办公用地
1.0—2.0
20—30
40
03商业金融用地
1.2—2.4
30—40
40
04文化娱乐用地
1.0—1.5
25—30
20
05体育用地
0.5—1.5
15—25
20
06医疗卫生用地
0.8—1.8
30—35
30
07教育科研用地
0.8—1.6
25—30
40
08工业用地
1.0—1.5
30—35
40
(4)中低强度开发
主要包括济渎路以北居住片区和产业集聚区内一类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总容积率控制在1.0—1.5之间。
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指标见表7—4。
(5)低强度开发
包括仓储集中区;二、三类工业集中区。总容积率控制在0.5—1.0之间。
其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指标见表7—5。
表7—5     低强度开发区域指标控制表
控制区域名称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M)
05低强度
开发区域
01居住
0.8—2.0
25—30
35
02行政办公用地
1.0—2.0
20—30
40
03商业金融用地
1.2—2.0
30—40
40
04文化娱乐用地
1.0—1.5
20—35
20
05体育用地
0.2—1.0
10—15
20
06医疗卫生用地
1.0—1.5
30—35
30
07工业用地
0.8—1.2
30—40
40
08仓储用地
0.8—1.0
30—45
20
(6)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主要指绿地、水系、道路、广场等开敞区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的重要要素,是保障城市环境质量和塑造城市景观所必须的空间,应禁止进行建筑实体建设。
(1)轨道交通
1)铁路交通设施规划
规划改造完善济源站二级站,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其客运和货运的服务接待能力,充分发挥铁路在济源市与周边地区及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客货运联系中的作用。
近期建成济孟铁路专用线,远期规划将“531”专用线向西延至运城,建成济运铁路,将济孟铁路专用线向东延伸与京广线相接,在焦柳铁路基础上构建大 “十”字铁路框架,提升货运能力。
2)城际轻轨线路及设施规划
构建 “半小时交通圈”,济源积极配合中原城市群紧密层城际轻轨线路建设。
本规划其线路为由东向西走济焦高速与S312之间经梨林镇至规划东二环,转而向南经焦作孟州市、洛阳吉利区孟津市,接郑州至洛阳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
轻轨车站设在规划ZZ14号路外侧、济源大道与黄河路之间。
(2)过境公路
近期建设济阳高速,远期规划向南延伸至洛阳与郑少洛高速相接,与现状长济高速、济运高速、二广高速共同形成双“十”字高速网路。
近期改造小浪底专用线,提升为快速路;远期规划至吉利的快速通道,推动“济源—吉利一体化”。
引导过境交通从规划外环路通过,避免穿越城区,疏解过境交通对城区的影响。
(3)公路交通设施规划
保留现状长途客运站(客运东站),提升客运西站为长途客运站,在济水大街、207国道规划新增一处公路客运站。
保留现状货运站,新增2处公路货运站,分别位于梨虎路、西环交叉口东北,丰田路东、北环南。
共规划公路交通设施用地15.48公顷。
(4)机场
现状军用机场规划改为军民两用机场。
(1)城市干道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环、十纵、七横”的干路结构。
一环:东为207国道、南为309省道连接至石曲路、西为石曲路、北为焦克路构成的快速交通环。此快速交通环东与二广高速出入口相接,向西通过济邵公路与济阳高速相接,向南通过小浪底专用线(快速路)与长济高速(济源至邵原段)相接。
十纵:从东倒西依次是207国道、规划ZZ14号路、规划ZZ12/13号路、东二环、东环、愚公路、沁园路、文昌路、天坛路、西环路。
七横:从北至南依次是北环、济渎路、济水大街、济源大道、黄河路、南环、梨虎路。
城市干道的道路红线控制在35米—50米之间。规划中心城区的主干路网密度为 1.8 公里/平方公里。
(2)城市次干道
次干道道路间距控制在350~500米之间,规划红线宽度控制在25~35米之间。规划中心城区的次干路网密度为 1.85 公里/平方公里。
(4)道路横断面
共规划9种道路横断面形式,详见表8-1。
表8—1    道路横断面形式一览表
编号
名 称
红线宽度(m)
横断面形式
1
A—A
70
10.0-6.0-7.5-22.5-7.5-6.0-10.0
2
B—B
50
4.5-6.0-3.5-22.0-3.5-6.0-4.5
3
C—C
45
5.0-6.0-4.5-14.0-4.5-6.0-5.0
4
D—D
40
5.0-6.0-2.0-14.0-2.0-6.0-5.0
5
E—E
35
4.5+3.5+2.5+14+2.5+3.5+4.5
6
F—F
30
5.0-20.0-5.0
7
G—G
25
5.0-15.0-5.0
8
H—H
20
4.0-12.0-4.0
9
I—I
15
3.0-9.0-3.0
(5)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规划
交叉口是决定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关键,其通行能力应该和路段的通行能力相适应。规划根据道路等级和空间位置,确定适当的交叉口形式。城区内道路交叉口原则上应避免异形交叉口的出现,两条道路交叉的角度控制在60-90度之间。规划城市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口。对于现有主干道上的环形交叉口,近期保留,远期逐渐改造为展宽式信号灯控制平面交叉口,扩展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
线网密度:城市中心区 3.5公里/平方公里,外围地区 2.5公里/平方公里。
万人车辆拥有率:城市的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0标台/万人。
平均站距:300~500 米。
站点覆盖率:城区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 75%,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5%。
发车间隔:中心区 5分钟,外围区10分钟。
公共交通站场包括公共交通停车场、车辆保养场等。公共交通场站布局,应根据公共交通的车种、车辆数、服务半径和所在地区的用地条件设置,公共交通停车场应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车辆保养场宜与公共交通停车场相结合。
1)公交线网密度和公交覆盖率
规划按照每800—1000人/辆标准车的标准配备相应车辆。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覆盖达到90%以上,线网密度达3—4 km/k㎡,覆盖全部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2)公交线路规划
公交线路应分为中心城区线路、市郊线路和旅游线路三种形式。
中心城区线路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区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客运联系。
市郊线路主要服务于城市和市郊乡镇的客运联系。
旅游线路主要服务于城市与各景点、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旅游客运联系。
3)公共交通走廊规划
依据规划空间结构设置,南北方向:东二环、东环、愚公路、沁园路、文昌路、天坛路;东西方向:愚公路、济水大街、济源大道、黄河大道为主要公共交通走廊,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联系中心城区及各个组团。
4)公交场站规划
市区公交枢纽结合现状规划18处,分为公交站场和换乘枢纽两大类,为广大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上下车和换乘,公交站场主要结合组团及中心城区主要出入口、各片区中心、商业中心、大型公建设施、长途客运站场、轻轨站和铁路客运站场等客源集中集散的重要场所设置,每处按停放 50—100 辆公交车的规模设置;换乘枢纽主要是多条公交线路的汇集点,应结合道路系统和交通量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设置公交换乘站场和站场形式,根据需要进行专项设计;其余单线和发车线路较少的公交首末站每处用地 1000—1500 ㎡,最小不低于 750 ㎡。
5)出租车规划
出租车按每千人5辆计算,至2030年全市出租车总数控制在3300辆左右。
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为64.20公顷,其中机动车停车面积占80%,为51.34公顷;非机动车停车面积占20%,为12.86公顷。规划市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共计122处。
城市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1.2~2公里设置,选址应符合国家防火规范的要求,进出口宜设在次干路上。加油站规划布置宜采用大中小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市出入口布置大型加油站,在城市中心区以小型加油站为主。规划城区各类加油站29个。
充分利用济源山水园林的自然环境,塑造济源的绿色生态空间,同时以水系、铁路等线性要素为纽带,将公园、游园、附属绿地等绿色斑块串联起来,营造“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色斑块”一体的生态绿色系统格局。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950.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7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694.3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2平方米。
规划公园绿地面积694.3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2平方米。
(1)打造珠龙河、蟒河、湨河各具特色的滨水绿带。珠龙河即为济水,源头在济渎庙内,是中心城区内亟需开发改造的河流,规划以中国传统园林手法沿河打造为反映济源历史文化及城市演变的文化绿廊。蟒河和湨河现已基本改造完毕,是城市休闲活动的空间廊道,在空间和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绿化空间品质,成为都市休闲廊道。
(2)形成包括综合公园、专项公园、社区游园、街头绿地的综合绿地体系。包括6处市级综合性公园、8处区级综合性公园、4处专类公园、多处社区游园和街头绿地等。
(1)铁路及轻轨防护绿地
规划沿焦柳铁路两侧建设25-50米宽的防护林带,在北侧侯月铁路与焦柳铁路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建设100米左右的防护林带。
在城际轻轨两侧规划30—50的防护绿化带。
(2)道路防护绿地
建成区内城区一环、东西二环等交通性干道两侧规划宽20—50米的防护绿地,起到卫生防护绿地的作用。
(3)水源保护防护绿地
西环路北端的水源井周围建设水源保护防护绿地,面积67.42公顷。
(4)工业卫生防护绿地
中心城区西部工业区内和产业集聚区内建设工业卫生防护绿地,规划20-500米宽的防护绿地。
(5)高压走廊防护绿地
进出黄河变电站、济源变电站、亚桥变电站的高压线路的高压走廊两侧建设高压走廊防护绿地,要求宽度不小于30米。
共规划防护绿地245.93公顷。
保留现状两个城市广场,在规划商务中心和轻轨站处各新增一处广场,共规划广场用地10.51公顷。
第102条     附属绿地规划
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和特殊绿地等。附属绿地规划指标要求见表9-1
表9-1        附属绿地规划指标要求表
城市建设用地类别
规划绿地率
城市建设用地类别
规划绿地率
一类居住用地
≥35%
医疗卫生用地
≥40%
其他居住用地
≥30%
教育科研用地
≥35%
行政办公用地
≥35%
道路广场用地
≥15%
商业金融用地
≥20%
工业、仓储用地
≤20%
文化娱乐用地
≥35%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0%
体育用地
≥35%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
≥20%
(1)河段开发与保护
将流经中心城区的河段分为历史文化、城市休闲、生态保护三类。
历史文化河段:即珠龙河,利用济水河道,取济水之源,充分挖掘其中文化内涵,凸显城市文化底蕴。
城市休闲河道:即蟒河、湨河等流经中心城区的河道。沿河开发为以城市休闲为主的空间,主要为居民提供日常休憩和游玩的场所。
生态保护河段:即中心城区外围,沿河建筑较少的河段和工业区内的河段。规划河道周边应注重生态保育,以河道保护为主,保护滨水岸线,防止水土流失。
2)水体控制与保护
将水系空间分为水体——岸线(滨水带)——滨水空间(陆域)三个圈层来进行保护:
第一圈层,即水体,以水域控制线为基准线,是水系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
第二圈层,即濒临水体的岸线,是介于水体和最高控制水位之间的空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伸和拓展。是水系绿化建设与修复的重点,也是滨水功能设施布局的重点。
第三圈层,即滨临水体的陆域地区,是进行城市各类功能布局、开发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3)水系节点
规划在现状曲阳湖、万阳胡基础上,开挖玉阳湖形成的曲阳湖组团中、龙潭生态园和古轵生态园中结合其滨水空间各形成一处水系节点;结合济渎庙和珠龙河历史文化河段形成东、西两处水系节点;在污水处理厂南侧形成新区水系节点。
(1)景观风貌分区
规划三个重要风貌控制地区:
1)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区
济渎路两侧和宣化街为中心的历史街区,是展现济源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区域,更新改造时,应尽可能体现原风貌,保留城市发展文脉。
2)城市生活景观区
滨河生活区、南环北侧生活区、轵城镇生活区及东北部规划新增生活区均为城市生活景观区,是以居住与生活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3)现代都市景观区
黄河路行政带、科教片区及东部中心商务区等,是体现城市现代服务功能的区域。
4)产业特色景观区
产业功能区根据不同的工业类型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景观。
(2)主要景观轴线与廊道
 “一主两副”三个景观轴线,即沿总体水系走向的东西向城市景观主轴、沿黄河路的(行政办公)公共建筑景观次轴、沿济渎路的历史文化景观次轴。
景观廊道主要依托于湨河、蟒河、珠龙河形成的滨水景观廊道。
(3)主要景观节点
结合主要的城市绿地、人文景观形成城市的主要景观节点,包括济渎庙、轵城生态园、龙潭湖生态园、世纪广场、东湖等。
(4)城市主要出入口
济源大道作为高速公路、207国道与城区联系的主要通道,是济源市主要的入城道路,应体现现代城市的风貌特征。
(5)建筑高度引导
总体高层建筑向东南部集中;同时,按照节约和充分利用城市土地的要求,对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应维持在相应的水平,由此确定城市整体建筑的高度在老城区、科教片区和产业片区应以多层建筑为主,在新区应以高层为主。
 
(1)遵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保护城市总体风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2)重点保持、修葺、恢复具有古城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古遗址、古水系以及优秀的近现代建筑,调整、改造其周围用地性质和协调周边建筑风貌。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要保护好自然遗产及生态环境。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对已公布的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
建筑控制地带:是指在保护范围周围可以有控制地进行建设工程的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重点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市区范围内:济渎庙、奉仙观、汤帝庙、延庆寺舍利塔、原城遗址、望春桥等6处;轵城镇:轵国故城、大明寺、关帝庙。
1)济渎庙
1)保护范围:
东侧,清源洞府门到清源门一段自东围墙外皮向外扩100,清源门以北部分自后大门外墙皮向外扩50;西侧,清源洞府门至清源门一段自西围墙外皮向外扩170,清源门以北部分自西围墙北段外皮向外扩70;南自山门八字墙前脚外皮向外扩100;北自北围墙外皮向外扩100
2)建筑控制地带:
自保护范围边界线向外延伸100
2)奉仙观
1)保护范围:
自围墙起,向东、西、北各外扩50;南自山门前檐台明向外延伸100
2)建设控制地带:
自保护范围边界线向外扩80
3)延庆寺舍利塔
1)保护范围:
东、西、北三面自塔基线向外各扩100,南自山门前檐台明边线向外延伸125
2)建筑控制地带:
自保护范围边界线向东、西、北三面各外扩60,向南外扩20
4)原城遗址
1)保护范围:
东至济渎庙西围墙外墙皮;西至济克路西沿再外扩50;南自济渎庙外济水拐弯处向南50处;向北自济渎庙北围墙外墙皮外扩605
2)建筑控制地带:
自保护范围边缘四周各外扩50
5)汤帝庙
1)保护范围:
南自汤帝殿前墙外皮外扩40至市宣化大街;北自汤帝殿后墙外皮外扩20至西关学校院中;东自道房东山墙外皮外扩20至市纺织厂楼西山墙;西自道房西山墙外皮外扩20至西关学校操场西侧。
2)建筑控制地带:
自保护范围边缘向东延伸50,向南、北、西各扩展50——100
6)轵国故城
1)保护范围:
沿古城墙两侧各留100为其保护范围。
2)建筑控制地带
沿保护范围边缘向外延伸100
7)大明寺
1)保护范围:
南、北向沿围墙外扩100,东、西向沿围墙外扩50
2)建筑控制地带
自保护区范围边缘四周各外扩50
(1)宣化街
1)保护范围:自道路红线向两侧延伸40
2)建设控制:建筑高度小于15,建筑后退红线大于1.5,日照间距系数大于1.33,并满足消防安全距离。
(2)文昌中路
1)保护范围:自道路红线向两侧延伸40
2)建设控制:建筑高度小于15,建筑后退红线大于1.5,日照间距系数大于1.33,并满足消防安全距离。
(4)北街、西街
1)保护范围:自道路红线向两侧延伸40
2)建设控制:建筑高度小于15,建筑后退红线大于1.5,日照间距系数大于1.33,并满足消防安全距离。
加大济水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龙潭和珍珠泉周围环境,禁止工业废水流入,修筑龙潭池岸,理通水系,在河道两侧各开辟30米绿带,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景观,拆除沿河违章建筑。
完善蟒河和湨河两侧的设施建设,对河道两侧100米的范围要加强河道绿化和环境整治,禁止占用河道空间,保留视线走廊。
(1) 修整展示
建立系列博物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真实生动地反映和展示济源的历史和文化,构筑多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艺术、民俗和科技四大系列。
(2) 恢复利用
有计划地修复重点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对于近期内修复有困难的古迹、遗址,在设立文物保护标志的同时,要保留其用地,控制周边地区的建设。文物保护要与利用相结合。经修复的文物建筑,可用作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和公众教育。
(1)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按二级标准控制。市区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要达到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规定的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重2030年达到95%,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
    (2)水环境保护目标
加强水资源保护,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城市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市区内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203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3)噪声环境保护目标
城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5%,东部行政中心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8%。交通干道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60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0分贝。
(4)城市污染废弃物排放治理目标
城市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固体垃圾和危险废弃物逐步实现无害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
环境控制区的控制范围为城市规划建成区。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水面水体达到国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_Ⅲ类标准。
规划期末,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划依据城市的功能布局将城区划分为四类噪声控制分区,全面达标,并对各分区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各个控制区的控制指标见表12-1
I级噪声控制区域:主要适用于城市居住区、行政文化区和教育科研区。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实行环境优先策略。
II级标准控制区域:主要适用于商业集中区、商业与居住混合区、居住与工业、仓储混合区等区域。需要认真执行相关法规,确保城市环境总体质量的提高。
III级标准控制区域: 主要适用于工业区和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地带,在达到环境控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该区的环境质量。
IV级标准控制区域: 主要适用于过境交通线路两侧50的范围的地域。沿线建设后退一定距离,通过防护绿带的隔离过滤来有效减轻污染程度。
 
 
12-1 各个控制区的控制指标表
级别
分区功能性质
昼间指标(分贝)
夜间指标(分贝)
I
沿河绿化带、生态绿地、大型公共绿地、居住区、行政文化区、教育科研区
45
40
II
商业居住混合区
50
45
III
集中工业区和仓储区
55
50
IV
过境交通线路两侧50米的范围
60
55
(1)城市生态体系与绿地系统建设
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和防护绿网;加大城市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并针对污染类型合理选择和种植抗污染的植物品种,通过植物自身的净化能力增强城市的大气净化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抗污水平。
(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扩大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发展城市的集中供热,减少小吨位锅炉量,大幅度淘汰低效锅炉,改变目前较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
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增加垃圾收集房和中转站数量,提高分布密度,提高垃圾的收集率,并逐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能力。
(3)产业政策调整措施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推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建立节能、降耗、节水的资源节约型经济,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市区内的污染企业应有序进行整体搬迁或转产,确保城市环境的优化提高。
加快和强化现役及新建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与运行监管。同时,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监督执法,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新、扩、改建项目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4)城市环境整治措施
1)大气环境整治对策
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工业布局
迁出城区中铁路以东的污染企业和将城市新建工业区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充分发挥城郊和广大农村上空的大气环境容量。
②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 集中供热
采用锅炉房集中供热系统,取代传统各单位自建锅炉房的分散落后供热方式。
● 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发展气态燃料和太阳能
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应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积极推广洁净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和普及太阳能使用。
● 建立城市烟尘控制区
建立城市烟尘控制区体制,控制区覆盖率近期达到城区面积的75%,远期达到城区面积的95%。控制区内严格限制新的污染企业建设,原有污染企业逐步搬迁。
③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限期治理现有城区的大气污染源,加强污染企业工业锅炉及民用小锅炉的消烟除尘技术改造,提高除尘设备的普及率和除尘效果。同时,优化能源结构,采用燃烧值高且污染小的燃料,降低烟尘排放量;强化脱硫除尘、节煤脱硫等新技术,使烟尘治理率达100%。
④发展植物净化,减少总悬浮微粒(TSP)污染
结合城市绿化,选择抗污植物,发展植物净化。
2)水环境整治对策
①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和轻污染型项目,限期治理现有城市水污染源,明确其相应的水质控制目标及污染物削减计划,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定期进行定量考核,加强对各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
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行“中水”回用,并加强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宏观调控,倡导全民节约用水。
推进污水处理资源化进程,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总量,降低末端治理负担;根据行业对水质的不同要求,采取分级循环用水,推行一水多用;推行节水器具的普遍应用。
③建设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网,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④加强水源保护措施,确保水源地的安全,依据水源的容量合理有序使用,确保城市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⑤加强水体沿岸地域的绿化建设,在浅水岸边建立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工程,以减少水体污染。
3)噪声环境整治对策
城市噪声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规划针对噪声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①交通噪声
交通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的运行及鸣笛。规划措施主要有:
● 外引城市过境交通线路,使城市过境交通车辆从城市外围通过,减少对城市内部的噪声影响。
● 优化城市道路系统,针对城市交通性干道加强道路绿化,乔、灌木结合,利用植物带降低交通噪声。
● 制定城市交通噪声管理制度,城区内实施机动车辆禁鸣喇叭措施,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
②工业噪声
●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迁出与居民区混杂的噪声源企业,优化城市居住环境。
● 对于近期搬迁困难的企业,规划期内,应加强厂区内部调整改造,使噪声大的设备远离居民住宅,加大厂房的隔声、吸声、减震和消声等措施;同时加强厂区绿化,尤其是与周边居民区间的绿化隔离,确保对居民的噪声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
● 制定厂区的边界噪声值,超标的限期治理。
③建筑施工噪声
● 制定建筑工地的边界噪声值,超标的限期治理。
● 根据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休息的原则,对建筑施工时间作出限制。
④ 社会生活噪声
商业、娱乐、体育、游行、庆祝、宣传等活动产生的噪声。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令,加强管理来限制超标噪声的产生。
4) 固体污染废弃物污染整治对策
①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提倡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整合工业生产链促进工业废渣、粉煤灰等的资源化,采取源头管理的方法减少固体废弃物总量。
②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堆放管理,对于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要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
③建立城市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和处理系统,实行垃圾分类包装、分类存放并实施无害化处理。
5)城市环境管理职能建设
①依法加强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设立能独立执法、行使政府职能的环境保护机构,各乡镇设立环境资源保护助理员,各厂矿企业也要配有环保科或环保员,有条件的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市——乡镇——企业”三级环境管理体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综合管理网络。
②加强环境监理队伍自身建设,配套环境执法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提高执法力度,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现场执法,对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和污染源及环保设施运转情况进行现场监督管理。
③建立环境信息站,并与全省形成环境信息网络,为全面科学的环境管理打下基础。
(1)供水规模
2015年预测中心城区需水量为16万立方米/日,其中净水厂供水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企业自备水为4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回用利用量为4万立方米/日;2030年预测中心城区需水量为29万立方米/日,其中净水厂供水规模为21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回用利用量为8万立方米/日。
(2)水源规划
采取地下水与地表水相结合的供水方式,并将再生水回用作为有效补充。
地下水通过柴庄水源地和青多水源地、白涧水源地和五龙口镇河头水源地采取;地表水源为黄河和沁河,通过引沁总干渠、河口村水库、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引水
(3)水厂规划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保留现状2个水厂的基础上,新建第三水厂、第四水厂。
规划第三水厂位于济邵路南白涧村西,设计供水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占地7公顷除供给中心城区用水外,还供给曲阳湖组团生活用水量1万立方米/日和玉川组团中的生活用水量1万立方米/日。
规划第四水厂位于东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的东北,设计供水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占地3公顷
(4)水源卫生防护
水源地:根据《济源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中划定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和二级保护区范围,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卫生防护要求加强管制。
地表水:根据不同水源的保护规定执行。
水厂:在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的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
(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
(2)中心城区污水量为20万立方米/日。
(3)污水处理厂:保留济源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用地7公顷;在梨林镇新建济源第二污水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
规划虎岭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0万立方米/日,用地规模为7公顷该污水处理厂除满足曲阳湖组团和虎岭产业集聚区的污水处理需要外,还可满足中心城区3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要求。
(1)济源中心城区用电由国电豫源热电厂(恒源热电厂)、豫源化电、河口水电、垃圾发电厂及企业自备电源供给。
(2)变电站
规划220千伏变电站5座。近期新增孔山变、南岭变;远期扩建孔山变、南岭变,增容改造荆华变,新增水运变和城南变。
规划110千伏变电站17座。近期扩建堽头变、星光变、堰头变和涧北变,增容改造白涧变,新建玉川变、承留变、双桥变、宏盛变、天江变、玉泉变和济水变;远期新建工业变,扩建白涧变、堽头银河变、玉川变、承留变、双桥变、宏盛变、天江变、玉泉变、济水变;增容改造济源变、克井变、休昌变、星光变、堰头变、涧北变。
(3)高压走廊规划
中心城区内部高压线路均采用地沟方式铺设。
中心城区与组团间线路采用架空方式建设,110KV高压走廊宽度不小于22220KV高压走廊宽度不小于35
信息工程规划包括邮政、通信和广播电视。
保留中心城区邮政总局和2处邮政支局,新增邮政支局4处。
按服务半径布置邮政所、邮政服务网点12处,服务半径不大于1.0公里。
至规划期末,固话普及率6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00%。
各类信息管道同沟敷设,统一建设管沟,统一实施,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
(1)气源规划
近期气源为天然气、煤层气及焦炉煤气,远期以天然气和煤层气为主,焦炉煤气供应量维持现状不变,瓶装液化石油气主要供应城市燃气管网敷设不到的地区。
(2)天然气门站规划
结合鄂尔多斯安洛线输气工程,规划在济源市东南部207国道与东郭路村交叉口东北角设天然气门站1座,设计供气规模为3亿立方米/年。
结合晋城煤层气输气工程,规划在济源市东北部东逯寨附近设天然气门站1座,设计供气规模为3亿立方米/年。
新建的2座门站用地规模均为0.6公顷。
(3)输配管网
天然气次高压天然气管道沿城市东、北、西三侧外环路敷设,设计压力为1.6兆帕;中压燃气管道则遍布市区内各主要路段,设计压力为0.4兆帕;低压燃气管道主要存在于城市老区。
热源主要为国电豫源热电厂、华能沁北电厂供热与2座区域锅炉房,其他清洁能源为补充。
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方式敷设。
公厕布局按照1900人设置1座公共厕所布局。
垃圾转运站与公厕结合布置,以中型和小型为主,服务半径0.4~2平方公里。每处占地不少于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得小于8米。
扩建轵城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规模达到800吨。垃圾处理场采用填埋或焚烧填埋处理方式,处理厂(场)用地规模为25公顷
现有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场近期保留处理规模20/日,远期作为垃圾填埋场的第二场址
规划中心城区及各组团在主要对外交通道路进城侧设置进城车辆清洗站,位于规划建设用地边缘,共设置8座。
(1)城市防洪标准
近期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远期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2)河流防洪标准
蟒河:赵礼庄水文站以上,即湨河入蟒河前河段(原北蟒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赵礼庄水文站以下,即湨河与北蟒河汇合后的蟒河河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湨河:中心城区段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复合组团段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河道中的拦河坝可暂时保留,影响行洪时必须炸坝泄洪,保证城市安全。
珠龙河(盘溪河):中心城区段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复合组团河段为20年一遇。
蟒河、湨河两条重点防洪河道应设置单独的水文监测站点。
消防调度指挥中心位于南环路孟国平双语学校南侧,配置综合培训中心。
规划14个消防站,其中13个为普通型标准消防站,1个为特勤消防站,消防站服务区域47平方公里
用地规模:一级普通消防站 0.6公顷,二级普通消防站0.5公顷,特勤消防站 1公顷。
沿蟒河、湨河、涝河共设立10处取水码头。
市政府院内设置市级抗震防灾指挥中心。
利用济源市主、次干道及环路设置主要疏散通道和对外疏散道路,城市对外疏散出口不应少于8个。
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运动场等作为震灾时的主要疏散场地,按照平常和灾时两用的要求进行建设。
市级指挥中心位于沁园路济源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北海办事处、济水办事处、天坛办事处、玉泉办事处、沁园办事处、轵城镇各建设指挥所1个。
规划人防中心医院2处,利用济源市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建设3处急救中心,分别结合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新建医院;规划救护站13处,结合现有医院的改造和新建医院布置。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功能为地下人防工程设施、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控制发展商业等地下公共服务设施。
1)平面控制
划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分区,分类指导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开发区为广场、绿地、公园、城市道路、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用地的下部空间,非文物古迹与非重要保护建筑的下部空间,地下人防工程设施。慎建区为地下建设工程实施成本高的地段和城市建设区内河流及其紧邻地段的下部空间。禁建区为地下空间开发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应避开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城市中心地区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区。
2)竖向控制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原则上控制在地表以下的浅层范围,并根据地下空间功能和地貌特征确定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深度。
对各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确定不同使用功能的分区和面积。控制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地下商业功能用房不得设置在地下10及地下2层以下,人流集中的娱乐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10及地下1层以下。考虑战时需要,应结合特勤消防站设置地下消防车库,建立与人防市级指挥所联网的战时消防指挥中心。
本次旧城改造规划的范围如下:以湨河为南界、以济渎路为北界,向西到,向东以沁园路为界。
(1)用地调整
1)治理环境
对于现状条件较好的新建区域,应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完善服务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
2)降低密度
对于早期环境较差的居住区,应适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八仙街两侧、西街居委会、奉仙观周边等老城区,应逐步改造,并疏解有关功能,提升土地价值。
4)整体改造
对于土地利用率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整体环境较差的区域,应整体考虑规划后改造。
(2)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向南打通荆梁路,将宣化街改为步行街区,完善滨河步行系统,形成老城步行道路系统。
城市“红线”是指城市各级道路宽度范围线以内的控制区域。城市道路红线必须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宽度要求严格执行,任何建筑不得超越城市“红线”。具体规划控制要求如下:
(1)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除经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其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控制距离不得小于表17-1所列值:
17-1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最小控制距离一览表
建筑物高度
城市主干道
60≥L>40
城市次干道
40≥L>25
城市支路
25≥L>15
H≤24米
6
5
5
24米<H≤40米
10
8
6
40米<H≤60米
15
12
8
60米<H≤80米
18
15
12
80米<H<100米
20
18
15
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建筑次要朝向后退距离按上表所列指标的0.8倍控制,且最小值为5米。
高层建筑裙房部分后退距离按上表所列指标的0.6倍控制,且最小值为5米。
城市道路交叉口四周建筑后退道路转角红线距离按上表所列指标的0.5倍控制,且最小值为5米。
地下建筑物和地下附属设施,退让规划道路红线最小距离为3米。
(2)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型商场、宾馆等有大量车流、人流集散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应满足停车、人流集散的要求,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15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3)围墙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1.5米;大门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5米。
(4)旧城区及传统商业街道两侧的建筑在满足消防、交通、管线敷设前提下,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可适当减少。
(5)建筑物的基础、台阶、阳台、雨篷、散水及附属设施不得占压道路红线。在规定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的建(构)筑物(围墙除外)。
城市绿地规划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规划控制要求如下:
1)为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由济源市人民政府规划、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2)总体规划阶段划定的城市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控制“绿线”应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严格执行,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详细规划“绿线”控制应以此为依据并进行相应的内容深化。
3)城市“绿线”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必须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99)发布内容以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执行。
4)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
5)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6)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7)不得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厂、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8)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9)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布局结构变化等原因,确实需要调整城市绿线的,应当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绿线。调整后的城市绿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2)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
3)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4)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5)其他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规划将宣化街、文昌中路、北街、西街定为特色传统历史街区,将济渎庙、奉仙观、汤帝庙、延庆寺舍利塔、大明寺、望春桥等定为重要的人文历史建筑(群),并划定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对历史遗存和文物建筑采用分区保护的方法进行。将历史遗存及其周围环境影响区域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和一般区四个保护和控制等级。绝对保护区内的历史遗存不允许随意改变原状、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修旧如旧”,并严格履行报批程序。绝对保护区内影响文物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拆除。建设控制地带是在绝对保护区外侧的划定的保护区域。此区域内的一切建设应以不影响历史遗存的存在环境为原则,一般应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材料、色彩等。环境协调区是指建设控制地带外围的控制区域,是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空间与景观的过渡区域。一般区是上述三个分区以外的区域,此区域建设和开发相对灵活,但也应在建筑的形式、高度、色彩上与城市的风貌相协调。
城市紫线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必须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1115)发布内容执行。
为加强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用地的管理,保障城市的正常、高效运转,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划定城市黄线,并提出控制措施。
城市“黄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城市公交首末站、大型公共停车场,城市交通广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2)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
3)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码头、垃圾处理厂(场);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理厂;环境质量监测站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4)城市气源和燃气储配站等城市燃气设施。
5)城市热源、区域性热力站、热力线走廊等城市供热设施。
6)城市发电厂、区域变电所(站)、市区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城市供电设施。
7)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电信局、电信支局;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城市通信设施。
8)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等城市消防设施。
9)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城市防洪设施。
10)避震疏散场地、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抗震防灾设施。
城市黄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期有序实施。
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2)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3)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4)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依法向济源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济源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城市黄线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近期规划建设年限为2012—2015年。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38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6.5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22㎡。
(2)教育园区建设
(3)市体育中心和演艺中心建设
(4)济源大道西延至西二环
(5)东西二环建设
(6)黄河路东延
(7)济渎庙片区的改造及开发
(10)愚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
(11)“城中村”改造
(12)产业集聚区建设
(13)珠龙河的开发
第136条     近期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在近期建设中,中心城区主要以完善现有建成区用地结构布局为主,并适当引导城市向东发展;各组团内积极发展产业集聚区,镇区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整合提升,根据需要增加少量居住用地。
1)积极建设济阳高速,提升客运西站为长途客运站,新增货运站两处。
2)依托207国道、焦克路、309省道石曲路建设中心城区外环路,疏解过境交通。
3)打通济渎路、济源大道,完善所有中心城区城市干道与一环路的贯通;增加中心城区与各组团的联系干道。加强次干道和支路建设,形成以主次干道为骨干,以支路和街坊道路为辅助的城市道路网络。
4)拓宽、整治建成区内主干路网,理顺城市支路。
加快住宅建设步伐,改造城中村和新建居住区并重,保障村民安置和产业带动人口的住房。
近期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愚公路东侧和黄河路南侧,共规划居住用地约1476.73公顷。
严格按规范进行配置中小学和幼托设施。近期内还应对中小学按相应的服务半径进行合理调整。近期共规划小学35所、中学18所。
1)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将豫光金铅等铁路以东散布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工业用地迁出或取消,逐步取消济钢的冶炼功能,保留发展其深加工的功能。
2)对城区现有仓储用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济源站货运站场为依托,加快建设龙潭综合物流园区、工业品综合物流园区。
近期规划工业用地约384.36公顷,仓储用地约82.18公顷。
1)行政办公设施:完善黄河大道两侧行政办公用地。
2)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愚公路东侧的演艺中心,加强现状行政文化中心功能,结合济源一中建设综合艺术中心,完成济源市博物馆和广播电视中心大楼的建设。
3)教育科研用地:引进本科院校,建设教育园区,完成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4)体育用地:在愚公路东侧建设市体育中心,在济渎路北侧建设两个体育场,结合公共绿地增设健身器材,对外开放职业技术学院篮球馆、济源一中篮球馆、济源一中游泳馆、济源一中田径场等体育设施。
5)医疗卫生设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服务体系,完成克井、承留、思礼卫生院搬迁和市卫生学校建设。完善和调整城区内现状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和管理,使其与城市综合医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使城市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和提升组团现状医疗设施等级
近期共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614.51公顷。
近期共规划商业金融用地360.48公顷。
(6)园林绿化建设
1)对珠龙河河道进行改造,建设滨河绿带体系,建设以济渎庙为中心的绿地水系建设。
2)结合社区建设,合理安排街头绿地,充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3)建设完成龙潭生态园和古轵生态园。
4)建设曲阳湖景区。
共规划绿地约913.5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45.21公顷,生产防护绿地368.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约12.12㎡。
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增加园林绿化,拓展文物古迹展示空间。包括中心城区的济渎庙、奉仙观、延庆寺舍利塔、原城遗址和汤帝庙,轵城镇的大明寺、关帝庙等。控制各个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并在控制区内建设公共开敞空间。深化济渎园林园建设。
1)供水设施:建设第三水厂,设计近期供水规模5万立方米/日;建设第四水厂,设计近期供水规模5万立方米/日。
2)排水设施:完成中水回用工程建设,规模4万吨/日;完成济源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梨林镇)一期建设,处理规模为4万立方米/日。
3)电力设施:近期新建孔山22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240MVA;
4)信息工程:玉川产业集聚区和高新产业集聚区各增加1座邮政支局;近期达到固话普及率45部/百人,固话交换机容量达22万门,固话装机量达20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0%。
5)燃气工程:居民用气普及率为90%,其中管道燃气气化率为50%。
6)环卫工程:规划公厕225个(包括现有数目)、垃圾站转运站35处。
在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立与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编制体系,完善总规以下各层次的规划编制工作以及各专项规划,切实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通过滚动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建立反馈机制等方式,做好城乡总体规划的优化完善工作。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划管理的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建设制度和法定规划管理程序,加强城市规划监察,强化规划实施的检查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采用人大政协监督、公众舆论监督和法律干预等多种方式,确保规划成果不被随意更改,保证规划依法实施。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实施规划的权力和义务,建立违法、违规和违章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强化整体意识,以“一体化”为指导思想,按照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时序,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通过产业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组团规模化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应突出重点,注重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加强中心镇的辐射能力,带动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从区域协调的角度,以城际轻轨和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加强济源与中原城市群和晋东南地区的联系与协作。
加强各行政区之间的协作联合,建立与资源环境、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和规划管理机构。
以理顺行政管理为出发点,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对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明确政府管理建设的责任权利,特别是明晰中心城区和各个组团各自发展优势和职能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严格管制生态用地、组团隔离绿廊、水源涵养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并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补偿机制,实现统一规划、协同管理。
明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组织好规划的实施。在规划实施中,要围绕预期目标,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事关全局的大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用规划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加强管理和服务,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产业、重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对应该由政府投资的项目,在制定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要落实建设资金;要制定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在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扩大市场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确保财政重点投入,加大政府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公共卫生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投入,加大对中心城区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城市环境。

第四部分  附  则

    本规划由文本、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 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规划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行生效。2006年版济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废止。
本规划是指导济源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由济源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本规划由济源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七条所列五种情形之一的,济源市人民政府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城乡总体规划,并重新报批。

 附表1    济源市域村庄整合规划表
城镇名称
社区名称
社区类型
整合村庄
现状人口
现状建设用地
规划人口
规划用地
节约用地
五龙口
裴村社区
农村型社区
裴村
9067
258.5
4624
46.2
212.3
莲东
谷堆头
闫庄
古杨树庄
西坡
西坡新村
辛庄社区
城镇型社区
五龙口
16736
333.5
16736
167.4
166.1
河头
和庄
王寨
西正村
董庄
辛庄
北官庄
里河
省庄
休昌
尚庄社区
农村型社区
贺坡
23594
547.7
12033
120.3
427.4
山口
西窑头
尚一
尚二
留村
化村
渌村
马村
东渌寨
西渌寨
任寨
并入市区和谐家园
——
白龙庙
 
 
 
 
 
 
 
 
 
 
梨林镇
 
 
 
 
 
 
 
 
 
 
 
 
 
 
 
 
 
 
 
梨林镇
 
 
 
 
梨林社区
 
 
 
 
 
 
 
 
 
梨林社区
 
 
 
 
城镇型社区
 
 
 
 
 
 
 
 
 
城镇型社区
北荣
 
 
 
 
17720
 
 
 
 
 
 
 
 
 
 
 
 
 
 
306.1
 
 
 
 
 
 
 
 
 
 
 
 
 
 
17720
 
 
 
 
 
 
 
 
 
 
 
177.2
 
128.9
关阳
冢上
薛庄
水东
桥头
梨林
大交
西湖
牛社
薛庄新村
小南庄
水运庄
范庄
北瑞
南瑞
永泰
肖庄
西蒋
赵家庄
阎家庄
东坡
五里沟
屈冢社区
农村型社区
良庄
7677
101.7
3915
39.1
62.6
沁市
小官庄
安村
屈东
屈西
沙东
沙西
沙后
大许社区
农村型社区
大许
8731
125.9
4453
44.5
81.3
东许
朱村
程村
南程
逢薛新村
南官庄社区
农村型社区
前荣
8587
133.1
4379
43.8
89.3
后荣
桃园
东蒋
熬坪
裴城
南官庄
 
 
克井镇
 
 
 
 
 
 
 
 
 
 
 
 
 
 
 
克井镇
 
 
 
 
 
 
北辰社区
 
 
 
 
 
 
城镇型社区
任庄
36847
1093
36847
368.5
724.5
新庄
圪针庄
佃头村
沁西
河东
圪料滩
东滩
渠首
克井
原昌
郭庄
虎尾河
大社
中社
河口
南庄
白涧
大郭富
小郭富
王才庄
北社
勋掌新村
石河
交地
磨庄
苗庄
康村
乔庄
济渎社区
城市型社区
水运
5674
82.1
5674
56.7
25.4
东许
西许
林海社区
农村型社区
双峰
8307
123.1
4237
42.4
80.7
后沟河
金水
古泉
闫和
闫营
茶店
枣庙
南景社区
农村型社区
贾庄
8566
131.8
4369
43.7
88.1
灵山
逢南
酒雾
塘石
南樊
中、北樊
并入市区柿槟新村
——
柿槟
 
 
 
 
 
并入市区龙潭花园
——
青多
 
 
 
 
 
思礼镇
中心镇社区
城镇型社区
张村
19262
289.6
19262
192.6
97
涧南庄
涧北
城岸
思礼
三河
三河寨
水洪池
茫寺
石牛
黄庄
北姚
北宫桥
洛峪
牛湾
荆王
庆华社区
农村型社区
姬沟
5211
71.6
2658
26.6
45
夏神
三教
立城
高庄
柴庄
庆华
竹园社区
农村型社区
史寨
3030
67.2
1545
15.5
51.7
竹园
西宋庄
郑坪
 
承留镇
 
 
 
 
 
承留镇
 
 
 
 
 
 
 
 
 
 
 
 
 
 
 
 
 
 
 
 
 
 
 
 
 
 
 
 
 
 
 
 
 
 
 
 
 
承留镇
 
南山社区
 
南山社区
 
农村型社区
 
农村型社区
大沟河
2786
79.5
1421
14.2
65.3
仓房庄
南岭
赵老庄
卫佛安
 
大峪社区
 
农村型社区
大峪新村
12314
175.3
6280
62.8
112.4
南杜
南沟
北杜
韩村
河西
河东
东官桥
西官桥
曲阳湖社区
城镇型社区
张庄
13564
197.8
13564
135.6
62.2
曲阳
北勋
谷沱
玉阳
北石
小寨
虎岭
栗子
当庄
三皇
小南姚
枣林
高沟
三湖嘉园社区
农村型社区
东张
11750
164.1
5993
59.9
104.2
南勋
孔庄
南石
栲栳
花石
周庄
王拐新村
卫庄
 
 
李八庄社区
 
 
李八庄社区
 
 
农村型社区
 
 
农村型社区
山坪
6417
151.9
3273
32.7
119.2
玉皇
上观
下观
张河
卫河
李八庄
郑窑
滨湖花园社区
城镇型社区
承留
4778
114.7
4778
47.8
66.9
安腰
西平新村
孤树
 
轵城镇
 
 
 
 
 
 
 
 
 
 
 
 
 
 
 
 
 
 
 
 
 
轵城镇
 
 
 
 
 
 
 
 
 
 
 
轵城镇
 
 
 
张岭社区
 
 
农村型社区
 
张岭
8191
174.1
4177
41.8
132.4
黄龙
桐花沟
卫沟
毛田
红土沟
赵庄
背坡
岭头
洪沟
市区阳光苑社区
城市型社区
泽南
3186
49.5
3186
31.9
17.6
泽北
小王庄
长泉
沁园春天社区
城市型社区
枣树岭
18490
437.9
18490
184.9
253
翟庄
泗涧
西轵城
黄龙
东轵城
丁斗
槐滩
雁门
许峰
曹洼
曹庙
南李庄
西滩新村
东湖社区
农村型社区
大郭庄
4082
67.7
2082
20.8
46.9
宏泉
牛家庄
交兑
河岔
怡景园社区
农村型社区
东留养
11983
260.1
6111
61.1
198.9
西留养
富源
柏树庄
泥沟河
柿花沟
金桥
石板沟
乔洼
聂庄
南王庄
古轵新城社区
农村型区
柏坪
15064
249.6
7683
76.8
172.8
南河口
齐庄
南郭庄
中王
绮里
赵村
柏林
彭庄
文馨花园社区
农村型区
东添浆
15146
185.1
7724
77.2
107.9
西添浆
南冢
新峡
新安
周楼
张金
源沟
金河
庚章
宋沟
兴业园社区
农村型社区
王礼庄
2778
64
1417
14.2
49.8
北孙村
良安
南孙村
 
王屋镇
 
王屋镇
 
康盈苑社区
 
康盈苑社区
 
农村型社区
 
农村型社区
石匣
8202
225.6
4183
41.8
183.8
桶沟
谭庄
封门
大店
庭芳
清虚
汤洼
林山
西坪
新愚公社区
农村型社区
王屋
15349
472.4
7828
78.3
394.1
桃花洞
桥后
杨沟
柳沟
商庄
罗庄
上二里
愚公
迎门
麻庄
燕庄
太洼
前刘沟
乔庄
韩旺
枣园
五里桥
原庄
毛洼
和沟
风门腰
柏木洼
新林
寨岭
茶房
大路社区
农村型社区
大路
6154
144.5
3139
31.4
113.1
西门
竹泉
上观
麻院
铁山
和平
东西山
 
大峪镇
寺郎腰社区
农村型社区
寺郎腰
7111
345.5
3627
36.3
309.2
乱石
反头岭
林仙
方山
陡岩沟
朝村
董岭
马头社区
农村型社区
薛寨
18539
613.6
9455
94.5
519.1
栗园
槐姻
东沟
曾庄
仙口
三岔河
砚瓦河
陡沟
王庄
王坑
大奎岭
偏看
草沟
鹿岭
王拐
小横岭
冢固堆
堂岭
上寨
大河社区
农村型社区
桐树岭村
2209
27.4
1127
11.3
16.1
桥沟村
 
 
 
 
 
下冶镇
 
 
 
下冶镇
 
 
 
 
 
梦柏河社区
 
 
 
 
梦柏河社区
 
 
 
 
城镇型社区
 
 
 
 
城镇型社区
下冶
13210
325.8
13210
132.1
193.7
曹腰
圪台
郑山
上冶
南桐
下石板
上石板
韩旺
王树沟
砖阳沟
圪老圈
竹园
三教
马头社区
 
 
 
农村型社区
 
 
 
马岭
17707
471.4
9031
90.3
381.1
原头村
中吴村
北吴村
楼沟村
南吴村
探马庄村
上河村
逢北村
大岭村
韩彦村
东河村
朱庄村
北桐村
吴村
陶山村
前洼村
石槽村
南崖头村
坡池村
官窑村
杨木洼村
逢掌村
 
 
 
 
 
 
坡头镇
 
 
 
 
 
坡头镇
坡头社区
城镇型社区
狄沟
9385
266.5
9385
93.9
172.6
栗树沟
店留
白道河
郝山
石槽沟
柳峪沟
坡头
留庄社区
农村型社区
留庄
3721
85.2
1898
19
66.2
左山
 
佛涧
 
连地社区
农村社区
泰山
9942
264.9
5070
50.7
214.2
双堂
大庄
马场
蒋庄
苇园
校庄
连地
毛岭
清涧
马住
并入市区阳光苑社区
——
蓼坞
 
 
 
 
 
搬入轵城坡头
——
西滩
 
 
 
 
 
 
 
 
 
 
 
 
 
 
 
邵原镇
 
 
 
 
 
 
 
 
 
 
 
 
 
 
 
邵原镇
 
 
 
 
 
 
 
 
 
 
 
 
邵州社区
 
 
 
 
 
 
 
 
 
 
 
 
 
 
 
邵州社区
 
 
 
 
 
 
 
 
 
 
城镇社区
 
 
 
 
 
 
 
 
 
 
 
 
 
 
 
城镇社区
 
姜疙瘩
43269
1055.1
43269
432.7
622.4
李家庄
称弯
七沟河
刘腰
茶房村
段洼
前王庄
后王庄
史家腰
刘下沟
北李洼
唐山
刘寨
张洼
李洼
卫洼
洪村
白坡崖
牛庄
红院
神沟
杏树洼
东阳
院科
花园
郝坡
河西
北寨
崔家庄
南窑
山院
碌碡
坟洼
柴家庄
田沽沱
长院
阳安
刘沟
南山
金沟
王岭
葛山
赵疙瘩
二里腰
邵原
小沟背
黄背沟
黄欄树
双房
北海办事处
城中村改造
——
下街
 
 
 
 
 
纸坊
三庄
庙街
李庄
小刘庄
铁岸
碑子
东关
东高庄
马寨
选址市区(并入济渎社区)
城市型社区
庙后
2880
30.4
2880
28.8
1.6
药园
 
天坛办事处
 
天坛办事处
大驿社区
——
大驿
 
 
 
 
 
 
驿城社区
驿城社区
 
——
——
甘河
 
 
 
 
 
河东
河西
小韩村
商贸城社区
农村型社区
西石露头
5090
66.7
2596
26
40.7
白涧
城中村改造
——
东石露头
 
 
 
 
 
紫庄
伯王庄
小庄
宋庄
泥河头
北潘
南潘
高庄
贾庄
玉泉办事处
 
马头社区
农村型社区
刘庄
13561
187.6
6916
69.2
118.4
堽头
东马头
中马头
西马头
南水屯
北水屯
陆家岭
石牛
城中村改造
——
段庄
 
 
 
 
 
南堰头
北堰头
亚桥
西水屯
东郭路
西郭路
王庄
苗店社区
农村型社区
苗店
6335
116.6
3231
32.3
84.3
旧河庄
竹峪
白沟
 
 
济水办事处
 
济水办事处
 
 
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
 
 
——
 
——
狄庄
 
 
 
 
 
西关
西街
南街
北街
东街
东园
东庄
沁园办事处
城中村改造
——
赵礼庄
 
 
 
 
 
中礼庄
河合
邱礼庄
宗庄
东关
御驾
东留村
南关
屯军
西留村
马庄
东马逢
合计
492202
9930
 
3515
6415
 
 

附表2    济源市域城乡用地汇总表  
城乡用地汇总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公顷)
占城乡用地比例(%)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H
建设用地
22555
30531
11.7
15.8
其中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16129
16915
8.4
8.8
  #城市建设用地
3588
6930
1.9
3.6
  #组团建设用地
2075
3397
1.1
1.8
  #镇建设用地
536
630
0.3
0.3
  #村庄建设用地
9930
5958
5.1
3.1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4532
8438
2.3
4.4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200
520
0.1
0.3
特殊用地
110
180
0.1
0.1
采矿用地
1478
1522
0.8
0.8
其他建设用地
689
2956
0.4
1.5
E
非建设用地
170545
162569
88.3
84.2
其中
水域
12429
13050
6.4
6.8
农林用地
146018
147938
75.6
76.6
其他非建设用地
12098
1581
6.3
0.8
城乡用地
 
193100
193100
100
100

附表3    济源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现状
近期
远期
用地(公顷)
比例(%)
人均建设
用地(㎡)
用地(公顷)
比例(%)
人均建设
用地(㎡)
用地(公顷)
比例(%)
人均用地
(㎡)
1
R
居住用地
1953.96
44.59
69.78
1476.73
27.21
38.86
2125.04
30.66
32.20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
设施用地
372.51
8.50
13.30
614.51
11.32
16.17
878.08
12.67
13.30
A1
行政办公用地
115.61
2.64
4.13
119.95
2.21
3.16
129.96
1.88
1.97
A2
文化设施用地
22.77
0.52
0.81
49.33
0.91
1.30
49.96
0.72
0.76
A3
教育科研用地
185.76
4.24
6.63
360.94
6.65
9.50
585.22
8.44
8.87
A4
体育用地
15.86
0.36
0.57
46.45
0.86
1.22
60.73
0.88
0.92
A5
医疗卫生用地
21.61
0.49
0.77
24.96
0.46
0.66
39.07
0.56
0.59
A6
社会福利用地
1.19
0.03
0.04
3.42
0.06
0.09
3.42
0.05
0.05
A7
文物古迹用地
8.64
0.20
0.31
8.42
0.16
0.22
8.69
0.13
0.13
A9
宗教用地
1.07
0.02
0.04
1.04
0.02
0.03
1.04
0.02
0.02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30.98
5.27
8.25
360.48
6.64
9.49
602.34
8.69
9.13
4
M
工业用地
885.80
20.22
31.64
384.36
7.08
10.11
757.39
10.93
11.48
M1
一类工业用地
142.43
3.25
5.09
167.03
3.08
4.40
396.83
5.73
6.01
M2
二类工业用地
247.05
5.64
8.82
126.96
2.34
3.34
270.18
3.90
4.09
M3
三类工业用地
422.08
9.63
15.07
90.38
1.67
2.38
90.38
1.30
1.37
5
W
仓储用地
66.44
1.52
2.37
82.18
1.51
2.16
248.35
3.58
3.76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495.72
11.31
17.70
895.44
16.50
23.56
1307.60
18.87
19.81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
478.96
10.93
17.11
831.84
15.33
21.89
1223.15
17.65
18.53
7
U
公用设施用地
82.68
1.89
2.95
51.81
0.95
1.36
60.54
0.87
0.92
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367.85
8.40
13.14
787.62
14.51
20.73
950.75
13.72
14.41
其中:公园绿地
156.93
3.58
5.60
522.23
9.62
13.74
694.31
10.02
10.52
9
H11
城市建设用地
4381.69
100.00
156.49
4653.13
85.75
122.45
6930.08
100.00
105.00
10
H4
特殊用地
7.67
——
——
12.47
——
——
12.47
——
——
11
E
水域等非建设用地
180.50
——
——
203.46
——
——
337.68
——
——
 
注:现状2010年人口规模28万人; 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38万人; 规划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6万人。
主办:济源市风景园林管理局 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济源市荆梁北街39号 电话:0391-6692956 传真:0391-6680515 邮箱:jyfjyl@126.com
技术支持:济源源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高压清洗机 济源拼车 崖柏手串